前两期我们讲了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宁绍平原虽然不属于长江流域,但从文化上来讲,它对隶属于长江流域的太湖平原影响很多,所以我们对宁绍平原也做了单独讲解。今天我们来讲长江流域的最后一个关键据点——杭州,严格意义上来讲,现在的杭州市区应该是地处长江流域与钱塘江流域的交汇之处,至于为什么要讲它,是因为它毕竟也是历史上的八大古都之一,而且很多人都喜欢拿杭州与南京对比,譬如会问南宋为什么没有选择六朝古都建康作为都城,而选择了临安?建康与临安作为都城选址又有何不同的考量?当然,南宋时期的临安城在名义上它还只是行在,但实际上已经承担了真正都城的全部功能,所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纠结临安的身份是否正统了。
讲一个地方是否重要,我一般都会选择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来讲,那很明显,杭州这个据点在南宋时期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是其综合影响力达到巅峰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杭州相比于南京来说,不仅是繁荣的经济中心,而且也是最安全的庇护港湾。大家都知道南宋虽然经济强大,但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特别是在北宋灭亡的阴影和初期溃败的背景下,南宋初期一直都处于极度弱势和被动防御的状态。而对于南京这个据点来说,它需要承受进攻和防御两方面的压力,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讲过,古代以南京为据点,北上渡长江走邗沟是逐鹿中原的最佳线路,而从江汉平原顺长江东进,以及走淮河、淝水、巢湖、濡须口南下的线路则是南京应该时刻关注的防御重点。所以就南宋当时的情况来讲,金兵多次突破淮河防线,守江必守淮的“淮”都守不好,南宋早就已经完全丧失了收复中原的勇气和奋力防守的胆量,所以偏安一隅的临安就是其不二之选了。
展开剩余81%而且我们再来看一张南宋时期长江出海口的地图,你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南京相比于东吴时期的南京来说,其西北方向的长江江面宽度窄了很多,而且长江的出海口也已经不是在扬州和镇江了,曾经还在海底下的南通和上海市也已经浮出了水面。这些信息从侧面告诉我们,南宋时期的长江天险在南京附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大地图》
具体的变化体现在长江西移,长江故道和秦淮河变窄,玄武湖淤死,不再直接通行长江。曾经“龙蟠虎踞”之地的南京城,被人们戏称为“中国君士坦丁堡”的这座防御重镇,已经失去了防守的地利优势。所以对于主张收缩战略的南宋来说,南京这个据点自然是会被放弃的。
三国时期健康城示意图
那杭州在当时又存在哪些优势呢?根据《宋会要辑稿》记录的数据显示,北宋熙宁十年,都城开封府的商税是402379贯,杭州是82173贯,南京是45059贯,扬州是41849贯。所以从这些财务数据来看,杭州的经济是仅次于都城开封的。
偏安太湖平原南部的这个据点为什么经济这么好呢?虽然这里的水路交通不及南京,但整体的交通条件是不差的。杭州躺在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的终点,隋唐以后就一直是南方的快递枢纽,大运河把江南的粮食、丝绸打包发往北方,钱塘江还可以连通浙闽山地,通过水陆联运的方式去往鄱阳湖平原的这条线路,是宋、明、清时期极为重要的水陆联运商道。
具体的线路是沿钱塘江、富春江、兰江抵达常山县,然后通过陆路翻越分水岭到达江西的玉山县,再顺信江而下,就可以去往鄱阳湖平原了,这是沟通杭州湾和鄱阳湖平原的最短线路。而且宋朝时期海外的商船能够直接开到凤凰山脚的市舶司,有海运就能够使这里成为进出口货物的“中转站”,可以从泉州、广州这样的传统港口城市嘴里抢肉吃。
而且杭州湾这个地方,特别是钱塘江口一带在宋朝时期还产盐,钱塘江入海口滩涂广阔,海水盐度高,适合“煮海为盐”。盐业可是古代的暴利行业,宋朝在杭州这里设置了盐官县,专门管盐业生产,现在的盐官镇就是曾经的盐官县。杭州湾的盐业其实一直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后来因为海岸线的变化才逐渐衰落,虽然这个地方的盐业衰落了,但出现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潮景观,如果你是生活在隋唐以前,观潮的最佳地点并不是现在的钱塘江,而是扬州附近的广陵潮,广陵潮的消失大概是晚唐五代以后,所以地理这个东西还是很有意思的,特别是结合历史以后更有意义。
那我们讲了这么多,南宋时期的临安经济能够达到空前繁荣,完全得益于一边卖丝绸、一边卖茶叶、一边卖海盐,一边做港口生意,再叠加个都城的标签,妥妥的成为了“土豪城市”。经济一发达,夜生活就丰富,北宋的开封城晚上还有“宵禁”,但临安是“24小时营业”,“宵禁”制度仅流于形式了。所以你现在应该就能够想象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描述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样的场景了!
那临安城有没有劣势呢?当然有,首先临安这地方它并不是一块开阔的平原区,这种地形也为现在杭州市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困扰,山地太多的劣势将极大的限制城市发展空间,据说南宋时期临安城的人口总量在120万左右,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千米8万人,人口一多,城市发展又受限,那房价就很高,据说当时皇城的整体面积都不到50万平方米,而且这50万平方米有些还是修在山上的,现在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第二个劣势就是物资供给都需要依靠周边运河补给以及海运补给,太湖平原上当时湖州等地的粮食都要通过运河运往临安,甚至修房子要用的木材和取暖用的木炭都需要从日本进口树木,所以南宋时期的整座临安城是严重依赖于外部供给的,而这种情况就存在非常大的缺陷,自身造血功能不足,一旦运河被切断,杭州湾被封锁,整个临安城将会变成“饿殍之城”。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下德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276年,蒙军南下,南京、常州、独松关尽皆失守,元军自西北独松关,东北太湖平原,东部杭州湾三个方向水陆并进自取临安,谢太后只能带着少帝颓然出降。
有人会说谢太后当时怎么不跑呢?要说逃跑还是有线路的嘛,要么南下去往福建、广东一带,要么沿钱塘江、富春江、兰江一直去往金衢盆地,在金衢盆地中抵抗元军不行嘛!我们一定要知道宋元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战争装备和春秋时期的吴越已经不是一个档次了,春秋时期的越国可以在南部山地丘陵中卧薪尝胆,而宋元时期的元军已具备水陆并进的能力,宋元之战都已经有火炮出现了,就算你去了金衢盆地,已经掌握长江流域主动权的元军,完全可以走鄱阳湖平原经信江进入金衢盆地,这个时候再和钱塘江、富春江、兰江一线的元军汇合,那也是无济于事的。
而且谢太后当时留下的最主要原因是知道南宋已经无力回天了,她的内心是希望通过议和来保全南宋的江山社稷,就算江山社稷保不住,最起码能够保护幼帝和宗室,以俘虏身份换取元朝对南宋宗室的“优待”。逃跑的后果将会导致元军屠城,彻底灭绝赵宋血脉,唯有自己留下完成投降仪式,才能为百姓和抗元火种争取一线生机。所以我们讲了这么多,古代杭州这个据点种田经商是没有问题的,但打仗的时候很容易被偷家,对于以杭州为都城的王朝来说,只要敌方控制了长江水运、大运河水运航线,以及杭州湾这个海运节点,谁就可以抓住帝国的命脉,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卧薪尝胆的策略已经不管用了。但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南宋时期的临安应该是防守型策略之下最优的都城选址方案,如果能抓住长江防线,临安还是可以高枕无忧的。
发布于:湖南省配资世界门户官网,在线网上配资平台,线下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