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兰州街头,一辆二八自行车后座绑着白色木箱。掀开两层厚棉被,白底红字的雪糕包装还挂着冰碴儿,奶油味儿混着凉气直往鼻子里钻。小孩子们攥着零钱围上来,剥开纸皮,雪糕冒着白气,舔一口能黏住舌头,这场景刻在好几代兰州人的童年里。
这根卖四毛钱的雪糕,包装上印着仨数字:504。可没几个人知道,它出生在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工厂,那个给原子弹"喂饭"的绝密基地。
风靡一时的504雪糕,竟然是核工厂产的?为啥核工厂会做雪糕?
1958年,甘肃兰州西固区的黄河边上,悄摸建起一座代号504的厂子。它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专门完成核工业的任务。厂里的离心机成天嗡嗡转,从铀矿石里提溜出造原子弹的铀-235。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1967年,氢弹也上了天;1971年,核潜艇潜进了深蓝大海:这些大国重器的"心脏",都跳动着504厂给的核燃料。
展开剩余78%历史的弯道拐进1980年代,冷战消停了些,国家心思往经济建设上偏,国防开支"唰"地缩水。一夜之间,多少军工企业揭不开锅了,在"保军转民"的大潮里,造导弹的改行造摩托,搞雷达的转产电风扇,而造核燃料的504厂,愣是盯上了雪糕。
用造原子弹的手艺搅和奶油,听着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可真有联系。雪糕要好吃,关键得把牛奶里的乳脂分离出来,这活儿和铀浓缩一样,全靠离心机转得快。老师傅们琢磨着,咱那每分钟几万转的"大国重器",打起奶油来比外国机器还细,飘出来的奶香根本不用加香精!
老工人现在提起来还说那奶油纯度很高,甜味里还掺着点咸,是咱西北牛奶的实在味儿。当满大街冰棍还是糖水兑色素时,504的奶油味、草莓味、巧克力味裹着简易彩纸,成了兰州娃娃眼中的"高级货"。
木箱里捂着两层厚棉被,自行车驮着走街串巷,一天能卖出一万多根,顶得上普通工人半月工资。
这种军工转民用的路子当时挺常见,南京造雷达的720厂,弄出个蝙蝠牌电风扇,电机耐用得能传家;成都飞机发动机厂的双燕冰箱,在西南市场横着走;徐州造潜艇零件的4813厂,月仙电风扇转得比潜艇螺旋桨还稳当。
那会儿老百姓编了顺口溜:"造导弹的挣不过卖茶叶蛋的",话里带着军工人的心酸。转型路上,有人扑腾出水花。重庆嘉陵厂从兵工厂变身摩托大王,二汽从军卡搞出家用小轿车。
可更多蹲在山沟里的三线厂,败给了交通闭塞、设备专用,最后大门一锁散了伙。504厂算走运的,雪糕买卖养活了上千技术工人,给核工业留住了火种。
核燃料的安全红线谁也不敢踩,雪糕车间和核材料区隔得老远,奶源是本地牧场现挤的,离心设备拿食用级清洁剂反复洗刷。"吃了能变异"的玩笑话当不得真,真正的底气是军工厂死磕质量的劲儿。
当年甘肃省质检报告也写了,504雪糕乳脂含量碾压同类,细菌数低得接近医院无菌室。1990年代,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陆续发电,504厂重回老本行。
雪糕慢慢停产了,可那味道钻进兰州人的骨头缝里。2016年,有个本地小伙重启"504"牌子,包装复刻当年的白底红字,卖的哪是雪糕,是兰州人的念想。
如今溜达到504老厂区,退役离心机躺在"中国铀浓缩工业摇篮"展厅里。邓爷爷视察的黑白照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状,默默讲着"两弹一星"的荣光。
厂门口小摊还卖着雪糕,奶香飘散时,总有人驻足停留,当初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却都不忘尝尝童年的味道。
掀开雪糕箱的棉被,抖落半世纪风霜。当枪炮声渐远,生存逼出智慧,这群曾铸造国之重器的手,在时代夹缝里捂化寒冰,造出了504雪糕。
如今中国军工营收破万亿,而街头那支四毛钱的雪糕,终成了大国崛起路上最温柔的印记,你们吃过504雪糕吗?
发布于:江苏省配资世界门户官网,在线网上配资平台,线下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