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太祖十六年(1221 年),撒马尔罕城外尸横遍野,蒙古军队正准备对这座中亚名城实施 "屠城" 惯例。
此时随军的契丹族谋士耶律楚材,望着城墙上哭喊的百姓,深知若不阻止成吉思汗,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将化为焦土。
在蒙古帝国扩张的巅峰期,"投降免死,抵抗屠城" 是铁律,而耶律楚材的一次即兴劝谏,竟打破了这一血腥传统,成为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中的关键转折。
二
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成吉思汗召集将领议事时,手握弯刀宣称:"撒马尔罕负隅顽抗三月,当屠城三日以儆效尤!"
耶律楚材突然上前,请求借用成吉思汗的箭囊。
他取出一支箭折断:"一支箭易折。"
又取出五支箭捆在一起,用力折却纹丝不动:"五支箭难断。"
成吉思汗皱眉:"你想说明什么?"
耶律楚材指着帐外:"撒马尔罕百姓如这箭杆,若分散杀戮,易如折枝;若留其性命,让他们耕种、经商,便如捆箭成束,能为大汗输送粮草、丝绸,岂不比一堆尸骨有用?"
展开剩余75%更妙的是,他举起折断的箭杆:"大汗请看,箭杆虽断,箭头仍利,若逼急了百姓,他们便会化作箭头反噬。"
据《蒙古秘史》补充,成吉思汗沉默良久,想起耶律楚材此前预言 "寅年秋,西方有兵祸" 应验之事,最终下令:"除抵抗者外,余皆免死。"
这座中亚古城因此保全了 8 万百姓,而耶律楚材的 "折箭论",也成为蒙古帝国从 "军事征服" 转向 "文治统治" 的开端。
三
《元史・耶律楚材传》原文
"太祖征西域,下撒马尔罕,议屠城。楚材曰:' 城中多工匠、富商,若屠之,无所获矣。' 帝不从。楚材取箭折之,曰:' 一箭易折,众箭难摧。百姓亦然,杀之则空,用之则富。' 帝悟,乃止。"
《西游录》补充细节
元代李志常《西游录》记载:"楚材于金帐中折箭进谏,太祖命其掌管城中户籍,果得工匠三千、粮五万石。此后诸将攻城,必先问楚材 ' 可屠否 ',楚材之力也。"
两段文献相互印证,既展现了耶律楚材的劝谏智慧,也揭示了蒙古帝国政策转变的关键推力。
四
耶律楚材身为契丹贵族后裔,精通汉学与蒙古习俗,他的 "折箭论" 巧妙融合了草原文化 "务实功利" 与儒家 "民为邦本" 的思想。
蒙古贵族视百姓为 "战利品",而他将百姓转化为 "生产力",用游牧民族能理解的 "箭杆比喻" 重构价值认知,体现了文明对话的智慧。
此前蒙古军队攻下城池后多实行 "屠城 + 掠夺" 模式,耶律楚材却建立 "赋税制度",让撒马尔罕百姓以粮、布代死,这种 "以经济换生存" 的策略,后来被推广至中原,成为元初 "汉化改革" 的雏形。
他在《湛然居士文集》中写道:"武功定天下,文治安天下,缺一不可。"
与传统儒家 "死谏" 不同,耶律楚材的劝谏充满 "草原智慧"。
不用 "仁义道德" 说教,而用 "折箭" 这样直观的比喻;
不说 "不可屠城",而说 "屠城无利"。
这种 "以利劝善" 的方式,既保全了成吉思汗的权威,又达成了救人目的,成为跨文化沟通的经典案例。
五
耶律楚材随后推行 "五户丝制",让百姓向蒙古贵族缴纳丝帛代替人身依附,实质是中原租佃制的变形,被《新元史》称为 "元代汉化之始";
明清两代,"折箭谏主" 成为大臣劝谏的典范,康熙朝索额图劝谏平定三藩时,便引用此典故 "分则力弱,合则力强"。
元代杂剧《耶律楚材》将折箭故事搬上舞台,突出其 "一言救万民" 的形象;
撒马尔罕至今保留 "楚材街",当地传说称他曾在此种下一棵槐树,如今已亭亭如盖,成为 "和平" 的象征。
耶律楚材的成功,证明不同文明间可以通过 "求同存异" 实现共赢。
他主持编修的《蒙古秘史》,既用蒙古文记录历史,又融入汉文编年体例,成为文明融合的活化石。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世界门户官网,在线网上配资平台,线下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