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8月26日
全文共270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你知道1959年中印边境的第一枪打响背后隐藏多少秘密吗?这场冲突不仅改变了两国关系,更牵动了冷战格局。还原那段被历史尘封的风云岁月,带你看懂朗久事件背后的真相。 文|潇湘倦客 一条从未被承认的边界线,引发了改变南亚格局的武装冲突1959年8月25日,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朗久村清晨雾气沉重,能见度不到二十米。中国边防巡逻队正沿着山间小路前行,本以为只是一次例行的巡查。忽然,山谷间传来密集的枪响,对面非法入侵的印度哨兵开火了。
展开剩余88%边防兵迅速还击,交火很快结束,但当硝烟散去,中方望见两名印军士兵已倒在了冰冷的草地上。这是中印边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流血事件。
次日,消息传到北京时,外交部官员们心情沉重。他们知道,这起后来被称为“朗久事件”的冲突,显然并不意外。早在半年前3月2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就趁西藏发生叛乱之机,公开向中国提出全面的领土要求,强硬要求中国将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印度的这一动作,让人觉得是在趁火打劫。
1 “麦克马洪线”中印之间的这道裂痕,其实在朗久的枪声响起前四十多年,就已经埋下了。
1914年,在英属印度的西姆拉,英国官员麦克马洪主持了一场带有阴谋色彩的边界谈判。当时的民国北洋政府代表在会议上明确拒绝签字,可麦克马洪却绕开北洋政府,私下诱使西藏地方代表在换文上落笔。
结果,一条从地图上看似轻描淡写的红线,把中印传统边界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硬生生向北推了约150公里,相当于把12.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给了英属印度,这个面积,几乎可以和一个福建省相提并论。
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这条非法边界线。然而1950年印度独立后,却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并将“麦克马洪线”视为“既定事实”。
2 风雨欲来1959年初春,西藏叛乱分子护送达赖喇嘛逃往靠近“麦克马洪线”的隆子宗,还建立了所谓的“临时首都”。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追剿叛匪,迅速在边境布防。
尽管中方从未承认过麦克马洪线,但为了避免与印度发生直接冲突,军委于3月30日明确指示:“若叛乱武装向‘麦克马洪线’以南逃窜时,我军暂时不要太靠近‘麦克马洪线’,更不得越过该线进行平叛。”
然而,面对中方的克制,印度军队却无节制地向前推进,他们不仅将部队前沿哨所推进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附近,甚至在有些地方印军越过了这条线设立岗哨。多年以后,印度史学家卡·古普塔自己也承认,这种节节推进,迟早要逼出一场与中国的直接冲突。
1959年8月25日6时左右,一股侵入中国领土马及墩朗久地带的印军,突然向在该地区巡逻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中国边防军被迫自卫还击,朗久事件爆发。
8月26日清晨,入侵郎久的印军在此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的攻击,发射的步枪、冲锋枪和轻重机枪子弹达数百余发之多,中国边防部队未予理采。
这是中印边境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打破了中印两国短暂的“兄弟情谊”。
▲郎久事件
3 北京的态度事件发生后,中方表现出极大克制。周总理于9月8日致信尼赫鲁,全面驳斥印方的领土主张,另一方面又用平和的语气提出和平倡议:
依照五项和平原则,通过分阶段的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争端问题;在谈判达成之前,双方都维持现状,不采取单方面行动,更不应该动用武力改变现状;对于部分争议仍然可以通过谈判达成局部性或临时性的协议,以确保两国之间的稳定和友谊。
这份充满诚意的信件却被印度方面无视。印度不仅拒绝中国的和平建议,反而在国际上大肆宣扬“中方威胁论”,在印度国内又掀起反华浪潮,新德里的报纸在8月29日到31日仅三天时间就发表了超30篇恶毒攻击中方的评论。
印度还纠集一些追随他们的喽逻到加尔各答、孟买和新德里的中方使领馆门前示威。
虽然印度国内对华态度如此不堪,但中方仍然希望和平解决边界争端问题,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1960年4月,周总理富有诚意的亲率代表团赴印磋商解决边界问题,但印度方面态度强硬,最终导致中国的努力失败。
▲1960年4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印度时,同尼赫鲁总理合影。
4 莫斯科的背叛就在北京方面努力稳住边境局势的同时,来自莫斯科的一记冷枪,让人猝不及防。9月9日,苏联塔斯社发表了一份令世界震惊的声明。这份声明表面上是“中立”的措辞,但细看字里行间,几乎处处在偏袒印度,指责中国。很多外交官读完稿件后,都明白了一个事实:苏联的立场,已经在悄悄发生倾斜。
一个月后,赫鲁晓夫亲自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那天在高层领导人的会面上,他竟当面指责中国领导人:“我不管是谁先动的手,反正印度人死得多,就是你们的不对。”
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忍无可忍,当场怒斥赫鲁晓夫:“你怎么能这么说?事实摆在这里,是印度军队越过自己的边界,甚至跨过麦克马洪线,在我们一侧设立哨所,并向我们的边防部队开枪。”
赫鲁晓夫仍强词夺理说“印度有一个士兵被打死,一个士兵受伤,这就证明你们不对”。
陈毅部长瞪圆眼睛反驳:“你我都是打过仗的人,谁死伤多能说明什么?能决定谁对谁错吗?你这话说得真不像一个军人!”
当时在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气氛紧得像拉满的弓弦。
5 美苏的棋局苏联在朗久事件上的立场并非偶然。自1958年中苏关系因意识形态分歧和核战略问题出现裂痕后,赫鲁晓夫便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拉拢盟友对抗中国。
1959年4月至1962年9月间,苏联共向印度提供了25.95亿卢布的巨额援助。这个数字放在当时的国际援助史里,已经是罕见的大手笔。
1961年12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访问印度时竟然公开宣称:“就苏联来说,中国人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侵略行动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并表示“印度在发生危机的时期可以指望得到苏联的支援”。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宠宠欲动。1959年1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印度,并向尼赫鲁许诺“万一同中国发生战争,美国会提供援助。”。
1961年11月尼赫鲁访美时,肯尼迪总统明确表示“支持印度完全符合我们美国的利益”,并承诺为印度提供军事装备。
从1959年下半年到1961年底,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国向印度提供了价值41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冷战中的两个超级大国难得在同一件事上步调一致:支持印度对抗中国。两个超级大国的态度让尼赫鲁政府在边境问题上越来越有恃无恐。
▲“空喀山口事件”,60多名入侵印军被击毙9人,伤3人,副司令官辛格中尉等7人被俘,中方参战13人,牺牲1人。(图为被俘印军)
6 雪崩的开始在美苏两大国的鼓动下,印度更加变本加厉地推行他们的“前进政策”,不断把前沿哨所往争议地带推进。就在朗久事件发生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10月21日),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空喀山口再次蓄意挑起武装冲突,史称“空喀山口事件”。
接下来的三年,边境局势越发的紧张。1962年,印度制定了代号“里窝那”的作战计划,目标是企图将中国军队彻底“清除”出争议地区。同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全面爆发。而这场改变南亚格局的边境战争,其导火索正是1959年8月发生在朗久的那场最初交火。
这场战争结果世人皆知,中国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击溃了印军主力,兵锋一度逼近新德。然而,当外界还在揣测中方是否会趁势推进时,北京方面却下令部队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的实际控制线,并释放全部战俘,并归还所有缴获武器。
朗久事件的枪声虽已远去,但其警示犹在:任何领土争端的解决,最终都需要回归历史事实与和平对话。
参考文献:
《中印边界秘史》印度作家:卡·古普塔
《印度对华战争》澳大利亚作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
《1962东线往事》凤凰卫视纪录片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订阅、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历史血案:江东六十四屯惨遭沙俄血洗,数千生命湮灭
黑龙江上的血色记忆:1900年海兰泡惨案真相揭秘,5000华人遭沙俄残杀,历史不容遗忘!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湖南省配资世界门户官网,在线网上配资平台,线下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